從庫房拉菜到后廚,擇菜、削皮、洗菜、切菜、焯菜、炒菜、端菜、售菜等一系列標準動作完成后,再進行清洗、消毒、打掃前臺后灶……這些都是魚卡公司員工食堂日常工作場景。這個班組共有108人,而疫情期間,他們不棄不離地守候著1800多名駐礦員工及家屬的“一日三餐”。
自8月9日魚卡公司實行疫情靜態管理以來,公司生活服務部員工食堂積極響應公司號召,迅速行動,主動作為,97名員工勇敢集結、堅守崗位、不談困難、不畏艱辛、默默逆行,選擇無條件堅守食堂,竭盡全力為近1800余名駐礦員工和家屬的一日三餐“掌好勺、做好飯”。這對于食堂工作人員來說,任務繁重程度可想而知。“菠菜、小白菜由原來的每天20斤增加到60多斤,土豆由50斤增加到150多斤、圓蔥由10斤增加到70多斤……”食堂負責人說。就拿菠菜來說吧,洗完4遍后要過熱水焯;150斤土豆光削皮也需要很長時間,盡管如此,食堂的工作人員知道,這個時候尤其要仔細再仔細,大家都住在礦上,一定要提高菜品質量,他們以實際行動擔負起自己的責任,為駐礦員工筑起了飲食安全防“疫”墻。
“餃子已經壓好了,趕緊盛盤出……土豆炒成家常味,燉的時間長一點把土豆燉爛,湯多倒一些……”這是二號工業廣場清真食堂班長汪霞在后廚忙碌的聲音。她已經懷有七個月的身孕,由于疫情原因,她也遲遲不能回家待產,看著她日漸沉重的身子,食堂負責人趙海英總是提醒她注意安全。可她卻是一個閑不住的人,腳步輕盈地穿梭在食堂的每一個地方。一會兒在擇菜的人群里,一會兒在后廚的配菜間,又一會兒在窗口的打飯臺,一會兒又在白案做起了蔥花餅……本來是最需要被照顧的人,卻對工作始終如一,不講條件和待遇,沒有退縮和抱怨,堅持每天認真做好本職工作,用奮進的工作態度,給肚里的寶寶上著最生動的胎教課。
“國是千萬家,礦連一家家”。萬家燈火的夜晚,在食堂員工宿舍內,工作了一天的她們,結束了高強度的勞累后,脫掉下工作服,有的躺在床上、有的在泡腳、有的停留在洗漱間,但他們還干著同一件事,就是“連線”自己的小家——和孩子、老人視頻。“怎么會不想家啊,這都快三個月了,是真想他們,每次想孩子的時候,我就要更好好的工作,給孩子們做個好榜樣!”食堂服務員馬玉花提起孩子,眼淚情不自禁流出來,有兩個孩子的她,連思念都是“雙份”的。
“麻煩您坐下來,頭稍稍往后仰,輕輕張開嘴巴,有點不舒服,馬上就好了。”聽著這些話,大家或許會認為這是一位“大白”,其實這是工作在一號工業廣場漢族食堂的服務員吳金萍。疫情發生后,柴旦轄區內開始面向全區居民開展核酸采樣工作,由于工作人員緊張,需要從轄區內各企事業單位招募志愿者進行培訓,然后對本單位員工進行核酸采樣。疫情就是命令,當看到招募通知的時候,吳金萍自愿申請加入到志愿者的隊伍。按她的話說:“敢于嘗試是一個人敢于挑戰自我的表現。”這個大大咧咧的姑娘,有著和她性格一樣的勇氣。經過幾天的專業培訓后,小吳脫下了紅色的工裝換上了笨重的防護服。手消、核對、采集、手消……每一道工序有條不紊的重復著,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。雖然,手臂酸痛、腰背僵直、悶熱煩躁的癥狀接踵而來,但絲毫不影響她這位“大白”的堅守。這就是后勤人員的堅守,不管在哪里,都會綻放青春芳華。
封閉管控期間,盡最大努力讓駐礦的員工吃上飯、吃好飯,這是全體魚卡后勤部“飲食人”肩上的抗疫重任和初心。從凌晨5點到中午1點多結束午餐,工作人員才能得到短暫休息,下午3點又立刻恢復節奏,開始準備晚餐,晚上11點,一天的收尾工作緩緩推進,就像一部運轉了一天的機器,開始進入保養階段,打掃衛生、餐具清洗、環境消毒、安全檢查……食堂每班營業額從以前的3000多塊錢,現在單班達到了5000多,二號工業廣場清真食堂每天單班的營業額都在7000多,營業額增加的背后,是這些“后勤兵”不為人知的辛苦和付出。每天要洗、擇、切、烹、煎、蒸的菜加起來有幾百斤,一天下來,連續的工作讓他們手腕腫起、腰酸背痛,他們依舊日任勞任怨,始終用細致和堅守把疫情防控落到“食”處,用心做好每一餐。
時至今日,忙碌的日子終于暫時安靜了下來。在哪些不同尋常的日子里,無數人都在與疫情抗爭著。魚卡公司生活服務部食堂的“飲食人”堅守廚房主陣地,雖不在一線沖鋒陷陣,但他們在廚房為礦區員工提供著堅實的伙食保障,也為早日戰勝疫情貢獻著自己一份力量。平凡的崗位,不平凡的堅守。在后勤飲食保障工作最前線的他們,沒有過多的豪言壯語,只是腳踏實地,立足當下,通過默默付出來詮釋自己的責任與擔當。感謝他們一日三餐最溫暖的守候。